您的位置:本站首页 > 中心动态

2011年本科生综合实习心得体会

【来源:大气实验教学 | 发布日期:2011-09-16 | 作者:陈艳】     【选择字号:

  我们的西天取经记

——记2011年大气学院08级学员暑期实习武威张掖之行

                    2008级大气基地班 魏颖 郝鑫 曹源

昔年王维出使塞上行至凉州城时,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唐玄奘西天取经亦取道绵延直上的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中国古文化汇聚地。浩瀚的沙漠,辽阔的长空,人烟罕至——“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壮阔绝伦的风光,艰苦卓绝的环境……一直以来我都只能在课本书卷之中去窥视那片神秘的土地,然而在今夏,由于专业实习的缘故,我竟然有幸亲赴塞上,一睹那传说中的大漠风光。这一路5天的行程中,我们一边参观考察各地气象站(局),一边欣赏了途径各地的特殊地貌风光,真正亲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河西走廊上也并非全是沙漠。

627号早晨,全院百多号人连同中国海洋大学过来交流的4位同学在西区气象楼前集结完毕,于是浩浩荡荡开始我们河西走廊的第一站——武威。离开兰州后不久就可以看到土地呈现出沙化的状态,武威前身为古城凉州,是一座历史名城,我们入城时便是从宏伟的南城门而过。

从第二天早晨开始我们先后参观了民勤国家基准气象站、民勤治沙研究所、武威市气象局、张掖市气象局,每到一站,同学们都非常积极仔细的在气象站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参观了气象站的各个系统,大家还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工作人员们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在参观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民勤站作为基准站,其观测站的规格设施确比两所市局的要完善很多。

 

在同各站预报员的交流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预报人员站在实际岗位上所肩负的责任和所要面临的压力,我想,正是因为要面对公众的检视这一特殊影响力的存在,让这份工作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味.

在民勤沙化治理站我们见到了大片引种的植物,这里曾经是寸草不生的沙漠,经过研究人员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让这片干旱的沙地也有了绿意,而且很多植物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品种。

看着满园的蓊蓊郁郁,心中却溢满了难言的情绪。这片植物园是集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建设成功的,而在这片林子之外的大片土地上更多的是杯水车薪。在前往民勤气象站的途中拍摄到沿途的当地民居,低矮的土墙掩在一片黄沙漫漫中,治沙站的展示楼里亦陈列着当地农民们一草一木艰难治沙的过程,人与大自然抗争的无力感在那些图片里得到了最彻底的诠释。但是我们却不能退却,这里毕竟是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寄托了他们所有精神物质意义上的存在感,于是只能勉力年复一年的治沙。沙漠生存环境之恶劣,必须要亲自去见识一次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满目苍凉的困苦,由于水资源缺乏带来的触目惊心的苦果正在无声的警示我们节水之真实意义。

途中路过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但大片水域干涸,水位萎缩到极点,后来听气象站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灌溉放水的缘故,没有了自然条件的支持,沙漠水库的生存毕竟还是艰难的。 

然而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一路西行至张掖,却在这里见到了大片的湿地——甘州国家湿地公园,本以为眼前会是更加荒凉的景象,却出奇的发现张掖的绿化环境非常不错。参观湿地公园的时候恰逢小雨,碧色的苇海在濛濛烟雨之间散发出一种含蓄婉约的美,让人恍以为置身江南水乡中。其间有同学感慨“看来只要有水,哪里都可以成为江南的”,谁说不是呢,水是生命之源,江南和塞上的根本区别也无非是来源短短五天的实习,途径武威、张掖两大西北重镇,全程超过五百公里,这一路上,除了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我更多的是对这片广袤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亦对自己所研读的这个专业的存在意义有了一种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任何书本都替代不了的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相信这次的河西走廊之行必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段难忘的旅程。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电话:0931- 8915279 传真:0931-8914278 Email: dqy@lzu.edu.cn
联系管理员 |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