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气候治理,携手绿色发展——科技部“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国际培训班在兰州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2025-08-06
作者:
来源:
2025年7月20日至8月3日,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我校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国际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圆满落幕。此次培训历时两周,来自中国、德国、日本、埃及、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11个国家35名专家学员齐聚兰州参加。培训班包括理论学习和野外考察,授课内容涵盖了干旱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大气污染、沙尘传输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碳循环与碳中和等气候变化相关内容,并安排了中国历史、汉字文学、饮食文化、传统中医等特色文化课程,让每位学员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及应对策略,体验生动真实的中华文化,还近距离了解我国西北生态治理方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展。
智慧碰撞:全球视野下的气候挑战
7月21日,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学校城关校区举行。甘肃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吴志强,我校黄建平院士、副校长陈熙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黎春林,以及来自日本、埃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专家学员出席仪式,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管晓丹教授主持。
吴志强巡视员在致辞中强调,科技创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力量。此次培训班是深化科技合作的重要实践,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变化领域的专业能力。兰州大学副校长陈熙萌表示,兰州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国际合作,期待通过此次培训搭建长期合作平台,推动联合科研与技术转移,推动国际科技合作高质量发展。
黄建平院士为每位学员赠送由其团队撰写的《SEMI-ARID CLIMATE CHANGE》英文专著,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愿这本书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国家气候研究者的心声,让我们在守护地球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开班仪式还设置了讲师代表与学员代表发言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大学的外方讲师代表Mansur Amonov教授发言时提到,兰州大学近年来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并于塔什干和布哈拉建成两座观测站,“这些站点与当地已有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相辅相成,观测网络在气候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来自喀麦隆国家气候变化观测站的学员代表Irene Nooping引用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呼吁各国学员携手合作,将气候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助理教授Achyut Gaire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时提到,他对学习可再生能源、气候智慧型农业等创新技术充满兴趣,并希望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尼泊尔的气候行动中。作为学者,他期待通过此次培训深化对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的理解,并探索兼顾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解决方案。
7月21日,黄建平院士与管晓丹教授系统阐释了半干旱气候变化与荒漠化治理问题,指出全球15%的陆地面积面临土地退化威胁,并提出基于历史数据与未来预测的综合治理方案;埃及国家水资源研究所所长Doaa Amin研究员则聚焦尼罗河流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影响,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对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水系威胁,提出通过集合建模和适应性管理应对不确定性,保障流域水安全;兰州大学龙瑞军教授研究反刍动物甲烷减排潜力,强调畜牧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14.5%,并提出通过饲料改良等技术路径实现减排的可行性。
7月22日,日本名古屋大学Kenji Kai教授向学员展示了蒙古戈壁区域沙尘热点观测与分析情况,通过搭建的激光雷达观测网络,分析沙尘暴起源与传输机制,揭示了地形辐合带对沙尘热点的形成作用,并探讨沙尘粒子在远距离传输中的沉降规律;兰州大学黄忠伟教授系统阐述了非洲沙尘远距离传输及其对东亚气候环境的影响,并介绍横跨亚非的“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GCON)在沙尘远距离传输及其气候效应研究中的应用;兰州大学闭建荣教授介绍了一种气溶胶光学参数测定技术,该技术已实现昼夜连续监测评估两种月球辐射定标方法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夜间观测中的精度,为全天候气溶胶监测提供新方案;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牛军强主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中医与现代医学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课后牛主任还邀请培训班学员赴兰大一院中医综合治疗室实地参观体验,感受中医理疗的魅力。
7月23日,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Sabur Abdullaev教授通过1982—2021年近4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中亚地区温度与降水趋势,指出城市化导致的首都城市显著升温现象,并展示了塔吉克斯坦沙尘暴期间空气质量监测与气溶胶成分分析成果;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水利与农业机械工程大学Mansur Amonov教授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亚气候脆弱区面临的挑战,包括咸海生态危机、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并对中乌共建的塔什干、布哈拉观测站运行情况及其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当天下午,学员们参观了兰州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7月24日,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Khan Alam教授通过对比研究揭示沙尘与人为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特性和辐射通量的不同影响,分析论证了极端降水事件与气溶胶特性变化的关联机制;日本九州大学Yumimoto Keiya教授向各位学员介绍目前日本气象厅与JAXA联合开发的气溶胶数据同化系统,展示卫星观测与数值模型结合在气溶胶预测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兰州大学原梅副教授通过《中华文明简史》和《中国美食文化》两门课程,将五千年文明智慧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融合,帮助学员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7月25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Chao Li教授介绍了综合评估模型(IAM)在碳中和路径预测中的应用,并对比传统情景建模与新型气候-人类耦合模型(FRIDA)的优势,探讨实现碳中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德国海姆霍兹中心Hongmei Li教授阐述地球系统模型在碳通量和大气CO₂浓度预测中的应用,解析气候变率与碳循环的相互作用,为碳中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第一大学Hocine Ali-Khodja教授基于长期观测数据,解析撒哈拉沙尘对阿尔及利亚城市PM10污染的贡献率,评估当地工业减排措施成效,并提出应对跨境沙尘与本地污染的综合治理策略;兰州大学张飘博士通过分析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的典型特征,并结合气象术语教学,让学员们领略中文的表意智慧。
实践求真:探寻体验生态治理中国方案
7月27日至30日,学员们赴民勤、张掖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在八步沙林场,学员们亲身体验草方格压沙技术,学习沙生植物的生长条件及特性,深入了解三代治沙人的奋斗历程,感受六老汉三代人四十年风风雨雨的艰辛治沙历程,实地感受八步沙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巨大变化。“这种将科技创新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的治沙模式令人印象深刻。”来自巴基斯坦的学员Farhana Gul表示。
在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学员们参观了防沙治沙科普馆以及“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观测网民勤站,学员们了解沙尘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并学习日常运维操作及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应用情况。在张掖参观祁连山农业、草原生态示范地,也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圆满收官:书写气候治理新篇章
8月1日上午,培训班举办了学员成果展示会。各国学员分别介绍了本国基本情况与气候变化现状、各自专业研究成果及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策略等情况。
8月1日下午,在观云楼2009举办培训班结业仪式,由巴基斯坦籍博士生Qazi Hashir Zahoor 主持。典礼上播放了十分钟的培训纪实视频,生动回顾了两周来的学习历程。Sabur Abdullaev教授作为外方讲师代表发言,对各方表示感谢,高度评价此次培训成果,并提议未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Hocine Ali-Khodja教授表示:“此次培训班的举办让我们意识到了,跨国协作并非概念而是存在事实。”黄忠伟教授强调,此次培训班只是一个开始,期待未来同各位保持紧密联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多务实合作。在来自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和日本的三位学员代表发言后,由出席结业仪式的教授为全体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并合影留念。
本次“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国际培训班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共享知识与经验,特别是中国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实践,切实提升了参与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监测、评估与适应能力,有效促进了区域科技合作与互学互鉴。通过理论研讨与实践考察,学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深入理解了协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必要性,这为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气候合作、共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了积极力量。
据悉,培训班吸引了来自18个国家、132位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报名。经过严格遴选,最终选出阿尔及利亚、埃及、巴基斯坦等国家的18名学员。培训班由我校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黄忠伟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共同获得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项目、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合项目“撒拉哈沙尘远距离传输至东亚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研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尼罗河盆地水资源的影响及适应研究”、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非洲沙尘远距离向东传输规律及其对我国西北环境与气候的影响研究”等项目支持,并得到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佐格微系统(杭州)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